贺兰县纪委
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放翁诗意在家国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11-14 10:58:50
分享至:

  南宋乾道八年(1172)冬日的一天,阴云低垂,寒雨斜飞,剑门道上渐渐浮现一个消瘦的身影,看着连绵起伏的群山,骑在驴背上的诗人低吟道:“衣上征尘杂酒痕,远游无处不消魂。此身合是诗人未?细雨骑驴入剑门。”这位诗人便是48岁的陆游。此时陆游被迫结束汉中南郑前线的军旅生涯,前往成都任闲职。这段不足一年的戎马时光,将成为他反复在诗中梦中追忆的岁月,陆游的诗风由此而变。

  今年是陆游诞辰900周年。陆游是古代文学史上留存诗作最多的诗人之一,据统计,他一生创作三万余首诗,流传后世的有9300余首。陆游的诗歌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,他还注重用诗歌的方式教育后代承风继志,而他的人生经历更是一首昂扬激烈的伟大诗篇。

  一身报国有万死 双鬓向人无再青

  陆游出生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当时他的父亲陆宰正带着全家乘船赶往汴京。晚年陆游回忆自己出生的情景,有诗云:“少傅奉诏朝京师,舣船生我淮之湄。宣和七年冬十月,犹是中原无事时。”淡淡一句“犹是中原无事时”,却蕴含着无尽的悲哀,因为,北宋宣和七年(1125)距离“靖康之难”,已不足两年。

  中原是陆游终生的念想。儿时的他对汴京生活应无记忆,但他仍多次固执地提及,“我生学步逢丧乱”“扶床踉蹡出京华”,直至他85岁临终时还对儿孙嘱托: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”他将自己一生的命运悲喜,都紧紧与家国兴衰联系在一起。

  陆游出身官宦世家,自幼爱书如痴,深受儒家思想熏陶。他目睹山河破碎、苍生离乱,早早便确立了从仕报国、安抚天下的志向。南宋绍兴二十三年(1153),29岁的陆游再赴锁厅试(宋代科举中一种特殊的考试形式,针对已有官职之人或官员后代而设),其文章见地得到考官赏识,被列为第一。与他同试的有一个意在夺取头名的考生叫秦埙,乃是秦桧之孙,由此,陆游被秦桧一党所嫉恨。在次年的礼部试中,陆游竟从云端跌落泥中,遭到黜落。这不过是陆游跌宕起伏的人生中的一个挫折,背后折射出的是南宋在金的攻势之下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激烈斗争。倡导主战的陆游,虽饱受痛苦煎熬,但正如千年前的屈原一般,报国信念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。

  现实中仕途的坎坷,使陆游有志难伸,唯有将一腔报国热情倾注到诗句中。“逆胡未灭心未平,孤剑床头铿有声”,他甚至郁闷到发狂大叫,而可叹的是只有龙泉宝剑是他的知音。“上马击狂胡,下马草军书”,他挑灯夜看边关图,想象着恢复旧疆将是多么激动人心。“位卑未敢忘忧国,事定犹须待阖棺”,在病中,他仍发出百折不挠的爱国宣言。

  陆游诗笔深得李白精髓,后世对他也有“小李白”的美誉,但他的内心却萦绕着杜甫魂魄,始终心系黎元、胸怀社稷。尤其到了白发暮年,他的诗词造诣更加出神入化,特别是七古七律,浑若老杜复生。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,他感慨时光流逝,“一身报国有万死,双鬓向人无再青”;他壮志未酬,依然向往练兵杀敌,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”;他怜爱中原旧地的百姓,“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”;他一片丹心日月可鉴,高声疾呼道,“呜呼!楚虽三户能亡秦,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!”

  与那个时代许多士人一样,陆游也曾钻研佛道,但他很少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。纵然是在醉里梦里,也会吐出深入灵魂的爱国痴语。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”在他心底,故土有情,风雨有意,那是催促铁蹄铮铮、旌旗猎猎的号角声。

  “双鬓多年作雪,寸心至死如丹”,陆游为了还我河山拼尽了一生全部的力气,他用一封又一封书信劝说宰执大臣要储备军马、练兵不辍,他一次又一次与主和派作坚决斗争,哪怕是赔上个人前程也在所不惜。在古稀之年,他无数次回忆起早年面见皇帝上书言事的场景,“后生谁记当年事,泪溅龙床请北征”,他的泪总是为追求国家一统、金瓯无缺而流。

  何方可化身千亿 一树梅花一放翁

  如果以兰花喻屈原、菊花喻陶渊明、莲花喻周敦颐,那么当以梅花喻陆游。陆游一生钟情梅花、赞颂梅花,写了160多首咏梅诗词。他甚至大胆想象,将自己与梅花合而为一,“闻道梅花坼晓风,雪堆遍满四山中。何方可化身千亿,一树梅花一放翁”,陆游以放翁自号,体现其傲然态度,对每一朵梅花陆游都不愿辜负,因为每一朵梅花都代表着高迈脱俗的品格。

  陆游爱梅,爱的是梅花的淡泊名利。“幽香淡淡影疏疏,雪虐风饕亦自如。正是花中巢许辈,人间富贵不关渠。”梅花远离尘世喧嚣,在寒冬自开自灭,就像隐士巢父、许由那样。相传尧曾传位给二人,皆不受。这种不为功名利禄所动,视人间富贵如浮云的境界,使陆游十分神往。现实中的陆游,总为未得重用而烦恼,他并不是贪慕官爵之人,只是想有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,求而不得总是苦涩的,他对梅花的从容不迫钦佩不已。

  陆游爱梅,爱的是梅花的坚贞不屈。“幽谷那堪更北枝,年年自分着花迟。高标逸韵君知否,正是层冰积雪时。”梅花那高尚气节与清幽韵味,在数九寒天时最能体现。“雪虐风饕愈凛然,花中气节最高坚。过时自合飘零去,耻向东君更乞怜。”梅花昂然挺立,以傲霜斗雪为己任,而花期一过,梅花宁愿随风飘零,耻于向春神乞求怜悯,每一枝都是钢筋铁骨,自带与生俱来的尊严与骄傲。

  陆游一生命途多舛,固然与他狂放不羁的性格有关,但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不畏强权、敢于直言,开罪了不少人。他早年曾揭发龙大渊、曾觌招权纳贿、结党营私而遭贬。他还曾向朝廷进言,反对宠臣私自购买北方珍宝玉器进献宫中之举,以彰崇俭之风。他在诗中更是辛辣犀利,“诸公可叹善谋身,误国当时岂一秦”“文雅风流虽可爱,关中遗虏要人平”,他“不合时宜”地提醒众人,勿沉溺于清平之乐而忘却了收复中原的大事。

  陆游在地方为官时,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,只为造福一方百姓。南宋淳熙七年(1180),陆游在抚州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,当地水旱灾害并发,陆游四处奔波救灾,并向朝廷上奏“拨义仓赈济,檄诸郡发粟以予民”。在给奉新县令高南寿的诗中,他写道“九重屡下丁宁诏,此责吾曹未易逃”,指出救灾是官员的职责所在。抚州秋旱,七月的一个晚上忽然下起了雨,他高兴极了,写道“钧天九奏箫韶乐,未抵虚檐泻雨声”,雨落下的声音便是最美妙的音乐。

  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陆游公心为民,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,曾写诗称“但得官清吏不横,即是村中歌舞时”。他对贪欲保持高度警惕,多次在诗中告诫世人,“人苦不知足,贪欲浩无穷”“茫茫九衢中,百祸起一贪”。一念之间,千差万别,要始终心存敬畏。他以乾坤之大来开阔心胸,实现境界升华,“入门明月真堪友,满榻清风不用钱”“只把千尊为月俸,为嫌铜臭杂花香”,风月山川皆可对话,换得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  “驿外断桥边,寂寞开无主。已是黄昏独自愁,更着风和雨。无意苦争春,一任群芳妒。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。”陆游这首《卜算子·咏梅》歌颂一株清香绝俗、矢志不渝的梅花,其蕴含的精神气质实是他的自我映照,坚守节操,不怕打压,其凛然之气自充盈天地间。

  富贵苟求终近祸 汝曹切勿坠家风

  “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南宋庆元五年(1199)的一个冬夜,陆游放下书卷,思索实践之道,提笔写下这首诗赠给小儿子陆子聿。

  陆游本人是优秀家风家教的受益者,他家中藏书达万卷之多,祖父陆佃好学若渴,跋山涉水拜师王安石,官至尚书左丞,父亲陆宰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,常与爱国志士交往,他们的言行深深影响了陆游。陆游有七子,分别是子虞、子龙、子修、子坦、子约、子布、子聿。作为诗人,无论是在平凡日子中,还是在人生关键节点上,他都常写诗寄子,曾写“示儿”诗100余首,这是陆游非常有特色的家教方式。

  陆游教子,尚廉戒贪、恪守正道是重中之重。在《示子孙》一诗中,他殷切嘱托,“为贫出仕退为农,二百年来世世同。富贵苟求终近祸,汝曹切勿坠家风。”不义之财乃祸事之端,千万莫要因贪婪而玷污家族清誉。他引导儿子要知足常乐、节俭持家,“得饱不啻足,闭门还读书。翁犹羹不糁,儿固食无鱼。衮绣曷加我,箪瓢常晏如。人生随所遇,勿替此心初。”能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已然很好,物质财富绝不应是人生追求的全部,要更看重精神上的富足,安贫乐道才能抵制诱惑、行稳致远。

  “不为休官须惜费,从来简俭作家风。”陆游曾著《放翁家训》,叮嘱子孙继承清白俭约、注重节操的家风。在陆子龙赴任吉州司理参军时,陆游作诗传授为官之道,要求儿子判案要公正细心,不可滥用酷刑,不要以自己官职低微为耻,应以不能履职尽责为耻,还要多向品德高尚的长辈学习,勿要牵挂家里。其中,他特别强调了为官要清廉,“汝为吉州吏,但饮吉州水。一钱亦分明,谁能肆谗毁?”好个“一钱亦分明”,以清如水的自觉慎微慎初慎独,就不惧别人的攻击陷害,就能泰然自若、问心无愧。

  陆游倡导终身读书,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“书巢”,认为人生最开怀之事莫过于听到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。陆游常夜读,“久病少睡眠,往往中夕起。呼灯取书读,不能尽数纸”;“近村远村鸡续鸣,大星已高天未明。床头瓦檠灯煜爚,老夫冻坐书纵横。”刻苦攻读的初衷不是为了功名,而是为了领会先贤的思想,磨砺自己的心性。

  陆游对儿子提出“耕读传家”的期望,“人生百病有已时,独有书癖不可医。愿儿力耕足衣食,读书万卷真何益。”读书的好处说也说不尽,饭可以不吃,觉可以不睡,但书不可以不读,读书才能明理增智、自立自强。“吾儿虽戆素业存,颇能伴翁饱菜根。万钟一品不足论,时来出手苏元元。”此处所指的“素业”即是读书,通过读书确立远大志向,当机遇来临时,便有能力报效国家、造福黎元。

  “汝果欲学诗,工夫在诗外”,将学问与实践相结合、持续突破现有认知,是陆游特别想传递给孩子们的个人体悟。“文能换骨余无法,学但穷源自不疑。齿豁头童方悟此,乃翁见事可怜迟。”即使已白发苍苍,他仍对学问保持着向深处探索的高昂兴趣,并迫不及待地与孩子们分享交流。他告诉孩子,“外物不移方是学,俗人犹爱未为诗”,缺乏持之以恒的劲头,必然泯然于众,只有全神贯注者,方能登堂入室。

  “此诗倘不作,丹心尚谁明?”陆游诗风雄健悲壮,意境开阔,语言平易晓畅,所涉题材广泛,兼具李白与杜甫之所长,其脍炙人口的佳作对后世影响深远,而他炽热的爱国情怀,更是感染着后世一代代仁人志士。近代的梁启超酷爱放翁诗,他英雄惜英雄,对陆游给出了令人击节的评价,“诗界千年靡靡风,兵魂销尽国魂空。集中什九从军乐,亘古男儿一放翁。”(蔡相龙 吴雅欣)

>>><<<